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作为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西南交通大学自2000年成立网络教育学院以来,坚持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网络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其中6门网络课程获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称号,并成功申报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搭建轨道交通专业技术和高级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探索与实践”,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质量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网络学院已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自建了60余个学习中心,培养了数万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网络教育学院”、“十大热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最受社会认可远程教育学院”等多项荣誉称号。
——健全体制机制,大力支持教学资源建设。一是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学校先后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条例》、《西南交通大学关于网络教育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和管理办法》和《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技术规范》等多个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各类课程建设的发展规划和管理体制等问题。二是严格质量把关,坚持规范建设。学校的网络教育课程资源项目,全部按照校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立项建设与项目管理。为了确保建设质量,加强质量监控与评审,学校专门成立了“西南交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家组”,建立了项目立项初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评审制度,并制定了详细的评审管理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在课程资源建设的不同阶段进行质量把关。三是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学校设立了网络教学资源的专项建设基金,并以校文的形式明确了各类网络教学资源的经费资助标准和项目管理办法。迄今累计投入资源建设经费1124.9万元,总计立项建设各类教学资源超过522项,覆盖了网络学院开设的所有专业方向。四是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对于教师参加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项目,学校都按照校级科研项目计入教师评定职称和年度科研成果工作量考核体系中,对与网络资源建设相关的科研项目的报奖、成果出版等都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奖励。同时,网络学院还通过定期召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技术培训会”、“现代教育技术研发与应用交流会”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学资源建设水平。
——优化研发流程,保障资源建设高质高效。一是制订科学规范的研发流程。网络学院将开发工作分为项目开发准备、课程设计、素材制作与上传、课程生成测试、课程正式发布五个阶段,分步实施、科学有序,并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适时审查和指导,从而保证其在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素材制作、技术实现等方面的科学与规范。二是自主开发了智能化研发平台。在学校的支持下,网络学院积极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依靠自身科研力量,设计完成了集成化资源开发系统,实现了课程开发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所有网络教学资源均自主研发。三是打造专业协作的研发队伍。所有课程均成立了由授课教师、辅导教师和专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研发小组。教师负责课程的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素材制作和教学活动组织,技术人员则为课程设计提供全程技术支持,并负责课程页面的技术实现。教师与技术人员通过专用的电子邮箱、QQ群以及移动短信平台密切沟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教学资源共享。一是以技术推进教学平台创新。网络学院始终紧跟科技前沿,不断改进网络环境、教学平台及服务器硬件等基础设施,为教学资源的使用提供优良的条件,以满足全国各地的学生能够流畅的上网学习。二是建立了以国家精品课程标准为引领的课程体系结构。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网络学院全面开展了“以课程为中心,以知识点为单元”的网络课程体系研发,打破了一般网络课程“章→节”的线性组织结构和资源堆砌的现象,实现了“章→节→知识点”的多层次复合结构,并以“知识点”为核心协调统一的向学生呈现各类学习素材,使教学资源能够较好地与教学活动相融合。三是实现了教学资源面向全校师生的同步共享。为了适应学校“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分布格局及办学模式,积极为学校本科教学提供支持,网络学院建设了“交大网络学堂”教学网站,将所有的课件资源全部通过这个平台面向校内师生实现同步共享,给学校数万学生提供了一个同步学习交流的机会,也为学校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极为便利的资源库。四是面向社会开放首批22门网络课程。网络学院积极响应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构想,整合了22门基础课程面向社会开放。学院以此为契机建立了“学分银行”体系,校外学生可以预先到开放课程里进行学习并取得学分,在被学院正式录取后可被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