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部网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建设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抓紧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的人才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中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据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将2020年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外国语大学”。在这个整体战略目标之下,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和造就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为此,学校承担了教育部“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地方、企业、行业合作共建新模式”和“创新留学生招生及培养模式”等3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承担了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作为实现发展目标的核心项目载体,以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创新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从一个地区大国崛起为世界大国,国家战略空间的不断拓展,国家利益的不断延伸,对中国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新型的外语人才必须是适应国家利益深化需要的与一定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外语人才的语种覆盖面需要与国家利益在地理空间上的扩展相适应,特别是要覆盖到那些新的重大利益区。而我国当前开设的外语语种数量也比发达国家少得多,只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规模,而且覆盖面也不够全面,有些关键地区和国家的语言还尚未涉及。这不仅与中国的大国身份不符,也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如何适应国家顶层战略发展需求,创新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中国在全球进行战略布局、拓展国家利益,增强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战略意义。
为此,学校在刚刚制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十二五”及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基本方针,以“小语种、大外交”为基本建设思路,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加大非通用语种群学科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非通用语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积极推进北外非通用语种学科布局的调整
“十二五”期间,北外按照“强化优势,调整结构,明确重点,合理布局”的学科建设指导方针,从国家战略需要出发,全盘规划和调整非通用语种学科专业布局,有计划地在一些关键性地区和区域(中亚、非洲和南亚等)增设新的非通用语语种。计划到2015年,语种达到70个,到2020年,增加至90个。
(二)启动“北外欧盟官方语言整体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
完整开设了所有欧盟国家23种官方语言,并对欧盟国家官方语言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和研究,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欧盟国家、中欧关系和中欧教育合作开展研究提供独特的优势。
(三)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对于新增语种,原则上暂不进行本科招生,而是作为第二外语、第三外语,采取辅修、选修、讲座等形式,向全校本、硕、博各层次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充分发挥我校外语语种多,与对象国交往广泛的特点和优势,深化非通用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和推进建立在校本科生在培养过程中到国外大学学习半年或一年的机制,即“7+1”模式或“6+2”模式,加大复合型、复语型人才培养力度。
(四)加大国际区域问题和国别问题的研究力度
充分利用多语种优势,合理配置整合全校学术资源,把非通用语种建设与国家战略利益急需的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紧密结合,建立了“南海地区研究创新团队”、“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研究创新团队”、“非洲地区研究创新团队”、“北极地区研究创新团队”、“中亚地区研究创新团队”和“金砖五国研究创新团队”等六大科研创新团队。每个团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实质和背景情况,配备专业支撑和语种切入两支队伍,同时聘请所在国的大使校友作为项目顾问,力争打造成为相关问题研究的高端国际学术研究平台,成为我国在国际区域问题和国别问题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
二、本科外语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的创新与探索
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近年来,北外抓住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进一步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外语拔尖人才培养的路径,以“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本科)为平台,着力培养国家亟需的、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可以承担重任的高级外语人才。
“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一个指导思想,三大基本原则,两个培养方向,五大培养平台(模块),三种培养机制。
(一)一个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结合北外自身优势,努力培养国家亟需的国际化战略人才。
(二)三大基本原则
1.以“山峰”带动“高原”为基本原则,在充分发挥北外一流本科生培养的优势和特色(“高原”)的基础上,培养一批国家战略发展亟需的外语拔尖人才(“山峰”);同时,以外语拔尖人才的培养,推动全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升北外人才培养质量。
2.坚持“行为精英、心为平民”的培养理念,培养忠诚祖国,心系大众,追求卓越,脚踏实地的国际化战略人才。
3.实行“优势学科首先试点”原则,首先在英语学院进行试点,待方案实施成熟后,范围逐步扩大到其它专业。
(三)两个培养方向
方向一:培养具有多种语言能力、致力于对象国及区域研究的国际化战略人才。学生来源主要为零起点外语专业(非通用语)学生,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选拔,三年级开始培养;
方向二:培养具备精湛的英语技能和第二外语、第三外语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问题研究能力;具备国际组织工作经验,了解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关系等领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化战略人才。学生来源:英语学院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选拔;二年级开始培养。
(四)五大培养模块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计划”实行模块学分制培养,具体划分为五大模块: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块
包括组织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我校的“歆语工程”支教活动,使学生深入基层,了解中国,从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第二,体能心理教育模块
设置必需的体育锻炼项目,如游泳、长跑、球类运动等;参加强体能锻炼的综合拓展训练营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疾病预防等项目。
第三,文化素质教育模块
以各类学术讲座、暑期中外经典著作讲习班等方式,对学生全面介绍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了解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
第四,国际化教育模块
利用北外外国专家名额众多的优势,聘请短期高水平专家辅导授课;组织学生到语言对象国参加暑期学校学习,强化对象国语言及文化的深度学习,涉猎相关地区、区域问题的研究方向。
第五,课程教育模块(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两个专业方向共享课程
“共享课程模块”设置四个方向课程,包括:中国文化、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国际经贸和国际法,每个方向设置3-4门核心课程。
2.第二部分:两个方向各自设置的专业课程
方向一:除继续深入学习本专业的语言技能课程外,加大英语课程教学;同时增加深入学习和研究对象国国情和区域研究课程。
方向二:除继续强化英语技能学习外,增加二外法语教学时数,到研究生阶段,还要学习第三外语;同时要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研究类课程,全部用英语授课。
(五)三种培养机制
1.自愿申请与严格选拔相结合的学生遴选机制;
2.以导师制及导学制为核心的教学机制;
3.本研一体化的培养机制。
从2010年9月开始,我校英语学院正式启动了“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从2011年9月开始,全校外语专业全面启动该项计划的实施,已经有7 个院系的50 余名学生进入了该计划实施培养。
三、全面探索复语/复合型高端外语人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北外还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依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高端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全面探索复语/复合型高端外语人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学校先后邀请原中国驻IMF执行董事张之骧、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陈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等一批经验丰富的国际组织高级官员和资深专家对复合型高端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指导,并组织有关人员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调研,充分借鉴兄弟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有效举措和成功经验。同时,学校结合多年办学实践,形成“向国家输送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精通两门以上外语、具有跨学科知识储备、跨文化沟通实践能力、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富有创新合作精神的高层次国际化战略人才”的全新人才培养理念。
(二)创新招生选拔机制
学习强调招生工作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专门组成工作组奔赴全国24个城市的42所“985”、“211”及外语类高校进行宣讲和外联工作,介绍推广复合型高端外语人才培养项目,吸引全国重点高校的536名优秀本科生报名。2011年7月学校举办了 “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夏令营,通过论文写作、外语演讲比赛、业务水平综合测试等多层次考核选拔形式,选拔出32名应届拔尖本科生,最终以“推荐免试”形式将该批同学录取为2012级硕士研究生,参与该项目学习。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突出双语特色,强化“英语+法语”能力的培养;
2.利用各类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校际交流项目,落实多渠道研究生出国留学机制,积极探索中外双硕士学位培养新模式;
3.采用跨学科导师组“1+1+
4.积极开展研究生实习模式创新,开拓海外实习渠道,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总部等合作,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海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在学习期间赴国际组织及相关机构实习的需求,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及创新实践能力。
(四)创新课程平台和培养方案
学校实行注重外语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式培养方案。学生依据自身英语、法语水平修读相应外语类专业课程,从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三个研究方向中选修专业选修课。培养方案还要求学生用半年至一年海外留学及半年至一年到国际组织及相关机构实习。同时,学校积极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专项项目、校际交流项目,使学生赴海外高水平大学选修相关课程,实现课程互补、学分互认。目前,学校开始着手探寻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乔治敦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英国卡斯兰特大学、肯特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巴黎第三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等学校的中外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此外,学校进一步落实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总部等国际组织的多层次、多渠道实习机制,积极联系和吸引国内外国际组织、国家机关和国际大型企业,合作设立教学、实习、研究机构,以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五)创新师资队伍
学校利用多种渠道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组织专家作为实践导师、客座教授,逐步建立起外语类师资与非外语类一流师资相结合、校内专业教师与国际组织中从事实务工作的专家师资相结合、中国教师与国外一流学者相结合的多元化、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六)创新管理机制
建立学校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研究生处三级管理机制,分工协作,共同负责项目的管理。由校长负责、分管副校长及相关院系、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指导全面工作。由英语学院、法语系、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国际商学院等相关院系的院长、系主任牵头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项目发展规划、培养方案,参与国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生处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和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