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主要研究了如下议题:
一、学期末和下学期初教学工作布置
唐加山副处长布置了本学期末教学工作。从本周一(
唐加山副处长布置了下学期初教学工作。2011年8月29日(星期一)正式上课,请各学院提醒任课教师在上课前核对课表;开学第一周,无特别情况,不允许调停课;2008-2010级学生任选课自2011年9月3日(星期六)起开始上课;三牌楼校区与仙林校区作息时间不一致,请各学院提醒跨校区上课的教师注意;2011级新生的课表待招生结束后再行安排,新生任选课上课时间待新生入学时间确定后再行通知。
陈鹤鸣处长强调两点:第一,
二、学籍管理办法等文件修订工作布置(征求学院意见)
为了进一步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本学年的实际实施情况,拟在近期对我校《学生手册》中学籍管理办法等相关教学管理文件进行梳理和修订。
唐加山副处长通报第14次校长办公会会议决议,即学籍管理办法第三节第九条五级制方式记载的学生课程成绩与绩点系数对应关系调整为:
| 五级制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 |
| 绩点系数 | 4.5 | 3.5 | 2.5 | 1.5 | 0 |
以上调整自2011年6月7日起执行,适用于所有在校生,不适用于已经毕业的学生。
唐加山副处长请各学院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向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广泛征求意见,提出教学管理文件的修订方案,并在一周内(7月4日前)将修改意见反馈至教务管理科。
三、2011级培养方案相关事宜研讨
根据第七次教学例会上2011级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的要求,各学院6月13日前将相关材料交教务处教学研究科,陈鹤鸣处长通报了各学院的提交情况,要求新专业和列入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尽快提交相关材料并开展论证工作。
2011级新生培养方案中仍有两个问题有待研讨。
第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考核》是不计学分的必修课程,考核的组织方式需要改革,计算机学院章韵副院长详细说明了目前该课程的考核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引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四点优势,请各学院就能否改革和对改革的建议一周内(
第二,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内教学安排与课外实践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盛大铨副院长详细说明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颜晓红副校长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构建和完善大思政教学体系,改革需要深思熟虑,在合适的课程、优秀的教师、学生真正受益这三个前提条件下,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尽快提出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改革方案,进行进一步论证。
四、强化班管理相关文件研讨
为保持强化班的先进性,有助于强化班内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强化班实行滚动机制,根据《2010级强化班实施方案》(试行),结合强化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强化培养部拟订了强化班学生滚动机制实施细则,强化培养部方萍副主任介绍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的具体内容,征求与会者意见。
2011级强化班学生中非江苏生源采用大类招生高考录取方式,江苏生源采取录取后选拔的方式,强化培养部方萍副主任介绍了选拔办法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
会议认为,强化班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实行滚动机制十分必要,与会人员针对“退出”条件等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具体意见。在“分班”前完成2011级强化班学生的选拔,有利于学生管理;增加面试环节,更多考察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
五、《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修订研讨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肃性,预防和杜绝本科教学工作中各类教学事故的发生,并使各类教学事故能得到及时、科学、合理的处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根据2011年第15次校长办公会议“责成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和教务处抓紧研究并修改我校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的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与教务处一起拟订了《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修订方案。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主任颜晓红副校长指出,《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的修订工作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本学期的工作重点,由于教学涉及的面很宽,包括了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希望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院长们能广泛的参与到修订工作中来,为规范教学多提合理化建议。在修改中要注意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要善待教师、善待教学管理人员。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副主任杨立军和教务处长陈鹤鸣分别就提交会议讨论的两个版本的修改稿作了说明。会上,各学院教学、实验院长们针对“事故与过错”、“责任与权利”、集体事故、后勤保障的事故认定、具体条款的科学规范以及交通车停开等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要求各学院在广泛征集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在放假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