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出了什么问题?
——大学课堂调查启示录
文章来源:《现代大学教育》2011年第1期
2010年4月,中国计量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组织公关研究中心,对全校近2万学生开展了“我的课堂,我的学习生活”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18份,剔除无效问卷37份,实际有效问卷881份。该调查是通过数位教师或班主任在课堂空闲或下课前进行的,调查问卷数量与回答问卷的认真度均得到比较有效的控制,因而调查获得的结果是真实和有效的,以该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有一定的启发价值和思考意义。
一、调查:大学课堂有问题
本次调查共设置了16个问题,其中封闭式题目14个,开放式题目2个,全部题目中,有5题是学生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和所在学院,其余11题是关于课堂情况的调查。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在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中,笔者通过分类抽样和纯随机抽样,在全校一、二本和独立学院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在性别上,被调查的男女生比例基本均衡,男生占56.19%,女生占43.81%;年龄上,主要集中在19—21岁之间,这一年龄段合计比例达78.66%;在年级方面,大一学生占。61.29%,大二、大三分别占16.57%和21.68%,大四因为正处于毕业实习期,因此所占比例微弱。调查涉及全校全部15个学院35个专业,覆盖面广。
问题发现一:学生上的课是不是太多了?
调查中笔者首先设置了“这学期你上的课的全部门数”一题,从问卷中发现,选择最高的是第3题“7—10门课”,占46.43%,以及第4题“超过10门课”,其比例占39.95%,调查结果令人吃惊。为此,笔者查阅了学校2004年—2009年间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发现绝大部分专业的培养计划总学分在170个以上,有个别专业甚至超过180个学分。而在美国,大学4—5年时间只需要修满120—128个学分就可以毕业了。我们的大学生是不是上课太多了些?对于本科生来说,一个学期(基本上也是每周)要上7—10门或10门以上的课程,而学生自己安排的学习时间十分有限,学生要想广泛读书与进一步深化课堂知识,并保证将每门课程都上好,应该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问题发现之二:老师上课说得话是不是太多了?
在了解学生对所上课程的喜爱程度时,调查结果同样令人沮丧:59.36%的学生回答只喜欢1—3门课(几乎占不到所上课程的一半),22.82%的学生选择喜欢4-6门课;喜欢的原因:44.15%的学生是因为“课程内容有吸引力”,仅有33.64%的学生是由于“教师讲课有吸引力”。教师讲课不能激发学生的喜爱,原因在于教师上课的方法。调查发现,“在你所上的课堂,教师大多数以讲为主、偶有提问”的比例高达70.15%,另有17.14%的学生选择教师“从始至终讲课”,仅有9.08%学生选择教师“给时间思考,然后提问”这样的选择只能说明,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了,基本上是一个人在演独角戏,而这样的情况是极为不正常的。
问题发现之三:学生上课发的言是不是太少了?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为主”或“从始至终讲课”。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一定是微乎其微了,对此,学生的反映如何呢?在“你理想的课堂是”的问题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先讨论后发言”占27.92%,其次“学生提问,老师解答”的占18.42%,而“老师提问,学生解答”和“老师一气呵成讲到下课”的各占16.69%与16.57%。这样的结果说明什么样的大学课堂才是最好的模式,尚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问题发现之四:学生课堂获得的东西是不是太少了?
在我们的开放式提问中,其中一道是关于“在现在的大学课堂,可否举出最强烈的让你感到希望改变的东西”,在学生各式各样回答中,大致归纳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课堂气氛,有相当部分学生提到现在课堂“死板”或“老师缺乏激情”等;第二是授课内容,认为“纯理论太多”、“缺乏实用性”,甚至抱怨老师“不要一直点PPT”,认为“我们的能力在退化”等,由此说明,问题发现之三提到的情况,让大学生感到大学课堂的授课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了。
问题发现之五:学生之间的学习氛围是不是太淡了?
考虑到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我们调查了“大学学习的主要渠道”,吃惊地发现55.39%的学生认为首选渠道为“自学”!31.21%的学生认为是“从课堂中学”,而“向敬重或投缘的老师学”、“受同学影响学”等,比例非常小,只占5—1%;在学习上与同学相互影响情况的调查结果也不乐观,有50.40%的同学认为从同学中获得的启发与进步“一般”,有23.72%的同学认为“较少”,仅有16.69%的同学认为“很多”,为将这一问题深入了解,我们追问“课堂上教师推动同学间相互学习合作的情况”,回答是55.17%的同学选择“一般”,37.01%的同学选择“很少”。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推动学生间相互学习和影响的作用发挥不到10%。这一结果反映,教师对大学课堂气氛的营造方面意识是多么淡漠。当再了解“你对目前同学间合作学习或研究的情况感到”是否需要?选择的结果是,有64.47%的学生认为“很必要”,12.71%的同学认为“很迫切”,合计达到77.18%。在调查结束后当面询问学生学习上同学间影响的作用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特别重要。
问题发现之六:学生需要的与学校给他们的距离是不是还很大?
在我们的另一道开放式问题中,调查了解了学生“感到最希望增强自己的哪些能力”问题,回答的结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际交往能力,另一个是独立思考能力,而这两个能力恰恰是目前大学课堂难以给他们的!调查的结果令我们深思。
二、思考:大学课堂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应该给学生什么?
大学,是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一定社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的高等学府,是国家后备人才成长的摇篮。优秀的大学教育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对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均有深远的意义。大学课堂是大学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直接因素。因此,大学课堂的情况对大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大学课堂的作用来说,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给予学生专业知识
大学课堂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授课内容是大学课堂的灵魂,多媒体设备、黑板、教材、课堂语言等是教学的辅助内容。在大学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学生在接受知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度过的一节45分钟左右的课堂中,必须实现一个任务,就是学生学到进而掌握一定知识——即在一个学期的每一节课中,最终实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某一专业知识基本掌握、能够运用。
(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大学课堂各门课程分不同时段的学习,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如对专业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只有通过课堂上的培养,才能增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才有可能在学生毕业时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劳动者。如果大学生在四年大学的课堂上仅仅作为一个听众来度过,或者只依靠业余时间来自己磨练,那么,这些能力的增强就非常有限了。
(三)培养学生专业及综合素质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绝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来逐步落实和实现的,大学课堂承担的这一功能,要求大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实践创新等方面均达到较大提升,如此,才能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在目前课堂的情况下,这个使命,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是否与学生一起完成?那么,从教师角度看,在大学课堂应该给学生什么?
回答是,应该给学生三种权利。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上课讲课,天经地义,这样的传授知识,看起来既伟大又高尚,教师的工作似乎就是:将一门学科的知识通过语言表达传授给学生。但实际上,大学课堂教育不同于小学、中学的教育,用从始至终讲课的方式完成教师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那就太简单化了,这样的话,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应享有的三种权利,而这三种权利是学校及教师有义务给予学生的。这三种权利是:
第一,选择权。
大学生有对拟学习的课程、对授课教师,对学校各种教学资源的使用有自己的选择权。因为,大学生(超过18岁)作为一个法律上完全的自主行为能力人是可以享有这样的权利的。而目前,国内很多的高校,大学生除了使用教学资源的选择权基本可以做到外,对他们要学习的课程、对所授课的教师,都很难做到有选择权。学生走进教室,面对必须学习的一些课程(主要指一些专业方面的课程)和已设定好的教师,实际上已经被剥夺了这方面的选择权利,加上几乎每个大学均有比较规范的上课点名制度,那么一旦某门课程开课,不管你愿意与否,不管老师教得是否称职,到课率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硬指标。
第二,思考权。
大学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接近成年的学生,教学形式如果仍然延续中学应试教育的满堂灌方法,则实际上是剥夺了大学生的课堂思考权。有人说,大学教育更多的是方法教育,是探索式教育,亦即教师上课的重点是教授学生方法。当然,这其中最根本的是指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大学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求知欲、有思考力、有市场就业压力的年轻人,他们希求学到真才实学,希求达到复制教师的水准,希求具备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实现这些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给学生所传授知识的思考过程,即应该是先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控制节奏,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旁敲侧击,启发引导,给学生表达思考结果的机会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问题、批评谬误、独立思考、清晰表达的能力,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而满堂灌的大学课堂模式,使大学生的思考权利变成了空谈。
第三,自主学习权。
毋庸置疑,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是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群体。走入大学后,年龄增加,心智健全,他们基本不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好好学习,更不需要教师像对中学生一样只把考试要记住的原理和内容讲给他们。如果是这样的话,实际上,教师就剥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权。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非常便捷,他们对某些知识的了解速度与感知能力丝毫不逊色于教师,他们缺乏的是对形成信息与知识背后的“为什么”,他们希求增强的是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推进创新问题的能力等等。这恰恰是教师应该交给学生最主要的权利——自主学习权。可以说,大学课堂不是教师要从头讲到底,而应该是学生要从头讲到底,即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试着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正如一位高校老师所说:“欧美等国的高等教育给学生更多学习空间和自主权,……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国内今天的大学课堂能做到吗?
三、探寻:教师价值何在,大学价值何在?
面对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深刻影响、面对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背景下90后一代积极、叛逆、务实的大学生群体,教师的角色已经不能再比拟于二、三十年前师道尊严的老模样了,教师绝不能再满足于“上课满堂讲、下课关投影,手拿一u盘,游走教室间”的教学节奏了,教师的角色到了该重新调整、定位及塑造的时候了。
(一)教师的价值
传统教师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尊师,今天,面对90后的学生,教师在大学课堂的价值应重新考量:
第一,教师不是一个教书匠。
旧社会的教师,如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描述的,是一个大声诵读古诗文的老学究,而今天,仍然有个别教师上课拿着教材去读书,正如有的学生在问卷中反映的,最强烈希望改变的是“教师讲课内容不要完全照搬课本念,需要有教师自己的教学系统”,这些意见反映了今天的教师早已不能再去做一个只知道念书的教书匠了。
第二,教师不是独角戏演员。
今天,有些大学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时,不管下面学生的特点,只把课件一打开就自顾自开讲,直到下课,结果不管教师课件做的多么精美、视频多么好看,课堂语言多么生动,对学生来说,却觉得有很远的距离,就像在看一个人的表演,演的再好,与台下的观众有什么关系?大学课堂不是教师在巩固自己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听懂、学会、能用,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参与融入,那么,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讲,实在是越看越乏味。
第三,教师不是布道者。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科技快速进步、信息无障碍分享的时代,课堂所讲到的新理论、新知识也许很快就成为了过时的东西,在大学开放的课堂,更不可能闭目塞听,把自己的知识当经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就十分可笑了。但现实是有些教师知识陈旧,授课内容更新慢,观念还停留在十年、二十年前,上课唯自己的知识为真理,无形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欢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质疑,不敢在课堂开展正常的学术讨论,压制学生在课堂的提问,把自己扮成布道者,把学术自由的大学课堂,变成了死气沉沉的传经授道场所,这种情况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了。
(二)教师的角色——一身而三任焉
那么,教师在课堂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在大学课堂,教师发挥的作用应慎重界定。按照惯常说法,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的是主导作用,但“主导”与“主宰”是十分难以分清的,绝大部分教师能“主”教学内容,“主”讲台话语权,但难以“导”学生的思维,“导”学生的主动性,结果,教师与学生课堂的主导与主体作用混淆难辨。
刚刚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那么,在我们目前的教育形势面前,在我们面对的新一代大学生情况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三个:即专业的导引者、研究的指导者和成长的点拨者。教师的价值也就体现在此。
第一,专业导引者。
在高等院校,几乎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专业研究方向,大量教师在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同时,均有自身的科学研究专长。因而他们在学术上完全可以成为大学生的专业导引者,即通过课堂教学,一点点把大学生引入专业之门,但导引者绝不是替代者,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通过满堂灌形式,替代学生思维,替代学生操作,只让学生做一个观摩者、旁观者,这就有越俎代庖之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启发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去犯错、去解决问题,带着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专业学习的道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的是站在前面领路的人,是将专业美景指给学生欣赏的人,是用自己对专业的执着与探究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的人。这样的课堂,才富有魅力、才具有吸引力。
第二,研究指导者。
大学本科生是否具有研究能力?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七八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有太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或者成为企业的科研中坚,但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在专业上却变得如此幼稚和单薄,不是他们的能力退化了,而是教师放松了对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在大学课堂,变成了简单的听课机器,他们的科研能力被大大弱化掉了,有些甚至因为错过了大学生最具批评性和创新性的时期而最终失去了科研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指导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责任,通过开列书目、指导读书、参与调查、实验设计等工作,将大学生鲜活的思维引导到科学研究方面来。在课堂上,教师介绍科研动态的背景,可为学生的初步研究与思考做必要的准备;平时指导学生写论文、带领学生做课题、做实验等,并对学生的研究尝试予以支持与鼓励,就可以使大学生逐渐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对于今天接受良好家庭教育和严谨、规范中学及高中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完全可以相信他们是胜任教师对其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指导的。
第三,成长点拨者。
教书必须育人,这是教师的天责。与大学生相比,教师在专业知识、人生阅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或教训,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人生点拨式教育,毕竟90后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成长在一个和平、稳定、优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他们中极少有人在进大学前辍学打工、自挣学费,生活处于极为贫困的状态。因而,他们对社会的体会是美好的、单纯的、感性的。但大学生毕业后,他们要面对的环境却又是竞争的、冷酷的、复杂的,需要他们独立应对,因而在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社会化过程,需要教师的点拨,这里的点拨不是在课堂上大篇幅地苦口婆心教育,而是重要案例的分析、社会问题专业角度的点评,甚至学生遇惑求救时所做的一定的提醒与建议,以此让学生在大学中一点点去体会和感受,逐渐成长,为今后走上社会做必要的准备。
(三)大学的价值
大学的存在价值是什么?这个命题是国家要回答的问题,是大学管理者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每个教师要回答的问题。大学教育的优与劣影响的不是几个学生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是关系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大问题。从本质上说,大学给予社会的价值是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亦即大学教育应该给社会输送什么样能力的人的问题。
那么,从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上说,今天的大学,培养出的大学生起码应该具备三个能力: 即生存能力、修复能力和成长能力。
第一,生存能力。(略)
第二,修复能力。(略)
第三,成长能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