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念板块化教育模式初见成效
文章来源: 青海省教育厅
青海民族大学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自2010来以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逐步建立和推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年级、分学期、模块化教育工作模式,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学校共设立15个思想政治教育板块,每个板块由2—3个专题讲座、2—3部相关影视资料片以及讨论活动组成,并辅之以实地参观、竞赛、演出等内容,以一、二年级学生为重点,分学期集中推进。第一学期主要开展以校史、校情、校友风采为内容的入学教育;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认识、民族历史与现实为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以学业生涯设计和知名校友讲座为内容的人生规划教育;以军训和国防知识为内容的国防教育。第二学期主要开展以边疆史地、边疆开发建设为内容的祖国统一教育;以大美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内容的省情教育;以校纪、校规及遵纪守法为内容的法纪和自律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的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第三、四学期主要开展以交通、消防、人身安全及心理健康为内容的生命安全教育;以校园建设、服务为内容的生产劳动教育;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教育;以就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创业教育。高年级学生则根据需要适时开展相关教育。
为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运行,学校采取了有效的保障措施。一是明确了责任主体。提出了党委书记、校长和党总支书记分别是校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党委委员,党委部门、团委、思政部人员,院系党总支委员,学生党支部书记等,都是思政专职工作人员,所有教学、管理人员都负有思政工作义务的责任性要求。二是强化了工作队伍,建立了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兼职辅导员三位一体的一线工作队伍,党政管理和教学科研人员都担任兼职辅导员,依据职级和身份确定辅导学生人数,相对固定,四年一轮。同时,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作用,完善了学生自我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学生干部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三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建立了处级建制的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大力改革教学方法、考试形式,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并要求其他所有课程都承担育人责任。四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广播电台高质量转播新闻,精心编播节目,定时选播优秀爱国歌曲、民族歌曲和外国歌曲。校园网、思政网、校报以及各种宣传栏和班级板报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弘扬主旋律。五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各院系办好2—3个相对稳定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注重策划,提高品位,扩大参与面,切实发挥其在巩固学业、提升能力、品德养成的作用,并形成品牌。积极参加各类地区性、全国性竞赛,开展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评选表彰。同时注重学生社团建设,每个院系办好2—3个社团并形成品牌。社团活动结合学科专业实际、学生能力提升和品德修养,并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和一定经费支持,学校每年开展品牌社团评选表彰活动。六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经费、省财政专项经费和社会支持,并由学校提供配套经费,形成全方位筹措经费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并努力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这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以鲜明的主题,具体的教育内容,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对应了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握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性和实际需求,赢得了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