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外导师领航学生科研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5-10浏览次数:388

校内外导师领航学生科研

西交利物浦大学科研共同体拓宽学生学术视野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报讯(记者 黄蔚 通讯员 蔡文兵)日前,将于20116月召开的第二届群体智能国际会议(ICSI)确认收录的一篇学生论文格外引人注目。这篇论文使得新的粒子群算法在经典测试函数上的表现得以改进。没有人会想到这篇全英文的学术论文出自西交利物浦大学大二学生周正之手。

 

  ICSI作为群体智能领域的高端学术会议,入选的论文均来自全球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教育专家,所有论文将同时被EIISTPDBLP检索,由本科学生提交的论文极为少见。大二学生周正对群体智能产生兴趣,便直接找到国际计算智能领域的知名专家史玉回教授作为自己的导师。史教授欣然接受,并为这个最年轻的弟子介绍和展示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周正感激地说:“正是史教授将我领进了门,并直接带到了群体智能领域的全球学术最前沿。有了明确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我的动力更加充足。”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说:“西浦的每个学生除了有一个内部的导师,像英国的tutor外,还有一个外部导师。外部导师由企业或政府机构的成功人士担任,他会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制定人生规划,指导学生科研和学习。”

 

  西交利物浦大学坐落在千年古城——苏州,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鲜明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在这里,让本科生参加科研,且直接接触传统高校里硕士、博士研究生才接手的研究项目并非新闻。在学校的专业课学习中,每位导师带三四名学生,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随时预约导师答疑解惑。

 

英式教育中倡导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因为有导师制的存在变得更有保证,学生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也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取得好成绩。

 

   三明治、可乐、茶水,随意摆放在理科楼B2-D528教室四周,46下午,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及园区企事业单位相关科研人员近40人会聚于此,交流切磋,气氛活跃。这是该校每月一次的系列科研交流活动——“科研星期三”,已经坚持好几年了。

 

  “未来的大学不仅是授课教书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学术社区和学术共同体,使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在这样的共同体里互动沟通,使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相互碰撞、互相渗透。”席酉民这样认为。

 

  为了解企业对科研与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获得学校发展的建议,西交利物浦大学专门设立了工业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囊括了众多在苏州的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学校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委员会会议,倾听企业的心声,根据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调整办学方向,这其中包括每年的新增专业方案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在校的70%教师为外籍教师,专业课教师获得世界知名大学博士学位,且具有较为丰富的海外教学经验和科研潜力,已经成为苏州工业园区重要的国际人才聚集地,也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园区的三大主导产业,而西交利物浦所引进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则基本涵盖了以上各个方面。20111月,学校7人入选苏州工业园区首届科教领军人才,在33席中占据7个席位。

 

  “跨专业、跨学科、跨校之间的科研合作特色让我尝到了甜头。”该校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赵策洲博士感慨地说。苏州工业园区世界500强企业云集,其中不乏AMD这样的芯片研发和制造公司。赵博士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正试图解决下一代芯片材料的重要问题。该研究由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英国利物浦大学材料科学工程系和化学系共同完成,成功解析了薄膜芯片在经过PDA工艺处理后所体现的介电弛豫现象,为下一代芯片材料的可靠性研究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