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光明日报》
据报道,近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之子、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中清,作客华中农业大学“生涯发展大讲堂”,在与大学生就高等教育与学生成长进行交流时表示,大学生认为人文学科“无用”是一种短视,现在很多美国学生毕业后拥有了不错的职位,由于人文素养的欠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很快降临,而那些人文素养更高的学生,在职场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强。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对人深刻认识和对人终极关怀。具体而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要遵循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有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高校人文素养教育,要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基本态度和基本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当功利主义进入校园,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易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据调查,相当多的学生考研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大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的指引下,他们把高等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职业教育和谋生或谋取高薪职业的一种手段,因而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和人际交往知识。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面临着学习被动、理想缺失、未来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人文素质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即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素质,是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最具竞争优势的素质。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未学做事,先学做人”。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意义重大。当良好的人文素养内化为大学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无论他处于怎样的境遇,都能协调好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思想境界、品德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人文素养不是天生的,是人文知识的积累与内化的结果。从大学的方面来讲,在大学的课程设置里,所有学科的整体教育里,都应该有人文素养教育理念的渗透。
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增强人文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人自身发展的要求和适应当今社会人才竞争的需要。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自身,都应注重并切实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华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