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本为本”加强人才自主培养改革探索
发布时间: 2023-11-22 浏览次数: 390

12项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78个本科专业中,国家级和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比92%;74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近100个省部级、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全部开放……

“人才培养是根、本科教育为本,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基础和前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表示,学校要以一流理念、一流师资、一流平台、一流服务、一流文化培养一流人才。

如何坚持“以本为本”?亮眼数字背后,瞄准一流人才培养,北航有着怎样的改革探索?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咽鼓管和中耳压力平衡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大二那年,北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9级本科生付一凡带着课上的疑问请教授课教师汲婧。尽管这个问题有点儿“小”和“偏”,但是留心关注半年后,汲婧告诉付一凡,业内有位医生也在做相关研究。就这样,在校内外专家的帮助下,付一凡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自己的科研初体验。

“我的科研兴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通过这次尝试,付一凡发现,科研本质上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大二那年的科研体验虽然是很小的一步,但给了我很多乐趣和信心”。

今年,通过重重遴选,付一凡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他看来,比较早开始的科研经历和医工交叉背景是他能顺利入选的主要原因。“在北航,学校很重视我们的学科交叉能力,给了我们很开放和自由的课程选择,几乎覆盖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全部领域。”

今年秋季学期,北航“协和医班”正式开班。瞄准复合型未来拔尖医学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两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配备优质师资,推动交叉课程体系重构,培养富有工科素养的医学科学家和兼具医科知识的卓越工程师,为前沿医疗技术的创新及高端医疗装备“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贡献北航力量。

面对“如何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之问,北航着力打造“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的四强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形成空天信医融合、工科优势集群、文理精品特色、前沿交叉显著的专业体系,面向未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我国首位空间站载荷专家、北航宇航学院教授桂海潮为榜样,如今,付一凡的心中也有一个梦想——成为我国首位“太空医生”。

一流平台为人才培养筑基

北航2022届本科生黄森的毕业设计很特别:以“共研一架飞机”这个工程目标为牵引,依托学校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平台,他同来自学校4个不同学院的19名教师、27名学生共同完成了“智能协同无人机数字化协同设计”这个大课题。

“当时,我负责的是无人机航电系统设计这个子课题,这也是我现在硕士期间继续研究的方向。”在黄森看来,比起聚焦在个别环节的常规毕业设计,跨学院、跨学科“让自己对无人机研制的全流程有了完整的认识”。

复杂性、系统性是工程问题的突出特点。如何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工程研究、形成工程思维、提升实践能力?

在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潘翀看来,关键是要有一批高质量的科教协同平台,帮助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程经验。

反思过去科研设备采购中存在的“应急”“补短板为主”和科教资源建设相对分散等问题,近年来,北航提出“不撒芝麻盐,要建重器”的科教协同平台建设目标,通过首批投资4亿元、分级分类建设的10个科教协同平台,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推动学校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深度融合。

作为重要的教学设施,如今,这批平台已经支撑起学校本科课程建设和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专业课程、科研项目双驱育人的新机制提供了运行载体。以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平台为例,除了可供400余名学生同时开展10余个数字化飞行器设计实验实践外,平台已累计支持包含“飞机总体设计”等15门线下课程及“隐身飞机探究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等6门虚拟仿真课程教学,服务学生实验实践3677人次,支撑了7个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的建设。

北航校长王云鹏表示,学校坚持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围绕重点方向搭平台、引人才、聚团队,将科研势能转化为人才培养新动能,支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从教34年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郭卫东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独立带课时,当时的教研室主任党祖祺总是坐在最后一排认真聆听。“整整一个学期,党老师没落一节地全程听了我的课,并且每次课后都给我做分析,肯定优点、纠正不足,这段经历让我受益一生。”郭卫东说。

“传、帮、带”三阶段式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是北航的传统。随着一大批年轻教师逐渐走上课堂,如何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成了学校工作的另一大重点。近年来,学校科学规划人才梯队,发挥人才培育引进的“四个效应”,通过分系列发展与评价机制改革,建立了“教研、教学、研究、实验和管理服务”五大系列,构建了“分类管理,科学评价,强化责任,人尽其才”的分系列发展与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扎根课堂、潜心育人。

“好教师一定是从课堂上成长起来的,好的课堂一定是评出来、督出来的。”从2021年春季学期起,北航相继在本科教学中启动了全员随堂听课制度、大同行评价机制、“集中听课月”制度等,并持续发布“一对一”督导听课和学生评教结果,对教学质量低的教师采取多种帮扶措施,对评价结果差的教师实行“授课熔断”,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作为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组成员,北航外国语学院教授胥国红已经通过推门听课、在线随机看课等方式旁听了不少课,“越来越多的教师对站上讲台、讲好课充满自豪感。争做好老师、上好每节课的良好氛围,已经在学校里蔚然成风”。

从2017年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以来,北航围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跑出了“加速度”,从人才培养四强模式的凝练总结,到“把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的教育质量理念的提出,北航为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何“固本强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国教育报》 记者 梁丹